
5月一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上海涨幅居百城首位。中指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5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90%,其中上海在绿城·潮鸣东方等改善项目入市带动下51配资,新房价格环比上涨1.47%,涨幅居百城首位。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06%。三四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跌0.11%。
从数据来看,我们是否会重复90年代日本地产之路呢?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的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分化格局,虽与日本 1990 年代泡沫破裂后的表现存在表面相似性,但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政策调控和经济结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口、经济、地产商住特性看,还并未真正步入日本化轨道。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 \"时空压缩\" 的产物。当前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7%(不要质疑我,这个住建部的数据),仍有 10% 的提升空间,而日本在 1990 年城镇化率已超 90%,完全进入存量博弈阶段。这种差异导致:
(1)住房需求动能差异:中国一二线城市仍在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带来的住房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更为明显,2025 年 1 月深圳新房成交近万套,同比增长 60%(有政策性因素在里面,有专项资金置换),显示核心城市需求韧性;而三四线城市因人口外流(2023 年全国人口减少 214 万)和产业空心化,住房供需失衡加剧,库存去化周期拉长至 28 个月。
(2)价格传导机制:日本泡沫破裂时,东京等核心城市房价率先暴跌(1990-1993 年地价下跌 40%),随后引发全国性崩盘。而中国当前呈现 \"核心城市企稳、边缘城市调整\" 的分化特征,更类似于美国旧金山与铁锈地带的差异,而非日本全国性衰退。
而且,当下中国政府通过多维度政策组合主动化解风险,与日本 \"被动应对\" 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和日本地产危机的深刻经验,我们化债的时间点虽不能说最佳,但也算比较及时:
比如房企债务处理:2024 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降至 7703 亿元,较 2021 年峰值下降 40%,在政府和金融机构协调下51配资,房企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已审批 9350 亿元贷款)和债务展期缓解流动性压力。
其次,居民杠杆控制及时:当前居民杠杆率 63.8%(这个数字存疑,另有数据表明为72.4%,主要是统计口径差异),虽高于日本泡沫初期(59%),但低于其峰值(70%),且通过首付比例下调(最低 15%)和利率优化(首套房贷利率 3.1%),将月供压力控制在家庭收入 30% 以内。

然后是供需两端精准施策:
先看需求激活:60 城试点房地产税改革,首套房 100% 免征,二套房税率降至 0.8%,叠加 \"以旧换新\" 补贴(杭州退税换房、重庆农房改造补贴),释放改善性需求。而供给优化方面:2025 年计划竣工保障房 8 万套,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同时严控三四线城市新增供地(去化周期超 24 个月城市暂停供地),从源头改善供需关系。
接着是最重要的豪宅拉升,提出 \"好房子\" 建设标准,要求住房节能率超 65%、智能家居覆盖率 80,推动市场从 \"规模扩张\" 转向 \"品质竞争\"。上海绿城・潮鸣东方等高端项目入市,带动 了上海5 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1.47%,印证品质升级策略的有效性,至少从价格上是有效的。

从上述数据去看,当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具备日本泡沫破裂时缺乏的三大潜力:
(1)城镇化红利延续:
当前户籍城镇化率仅 47%1、51配资,未来 20 年约 1.5 亿农村人口将落户城镇,带来年均 500 万套住房需求。
城市更新创造二次增量:2025 年计划改造 500 个老旧小区,释放约 2.8 万户改善需求,同时通过 \"拆改留\" 模式激活存量资产。
(2)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当下中国经济中,绿色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动能支撑居民收入增长,OECD 预测 2023-2040 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3%,显著高于日本 1990-2010 年的 0.75%,为房价提供基本面支撑,而我国居民储蓄率为 45%(这个数字是总数平均数,需要结合负债规模对比),比日本高 10 个百分点,为购房提供充足资金储备。
(3)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是公有制的,日本土地是私有制的!
土地公有制赋予政府更强的调控能力,2025 年专项债可用于土地储备和存量房收购,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需。

我们再来聊聊未来趋势判断:
(1)核心城市价格企稳:
如果经济情况发展良好,高收入人群持续扩大,一线城市房价预计 2026 年前后企稳,上海、深圳等城市因产业集聚和人口流入,可能复制美国旧金山 \"急跌快涨\" 模式,届时城市人口结构或将2次洗牌。
其中,改善型需求成为主力。2025 年北京、上海改善型购房占比超 60%,推动核心区房价结构性上涨。
(2)三四线城市承压:
人口外流和库存高企(部分城市去化周期超 36 个月),可能导致房价长期阴跌。但通过 \"人地钱\" 挂钩机制(如遵义发放 1.32 万户租赁补贴),部分城市或实现软着陆,但这类城市需要具有卫星城特点,类似日本“京都房产圈”,国内较为典型的城市是“嘉兴”,北部是上海、南部是杭州和宁波,东部有海港,西部接苏州,是很有可能“软着陆”的城市,就看经济结构了。
(3)政策持续发力:
我国房产税试点,将扩围至 60 城,通过差异化税率抑制投机;保障房建设加速,2025 年计划筹集 5 万套保租房,分流低端需求。
同时,房企转型加速。头部房企聚焦城市更新(如万科代建模式)和轻资产运营,中小房企通过 REITs 盘活存量,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所以,我的结论是:日本化担忧过度,结构性机会显现!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从 \"普涨普跌\" 到 \"分化发展\" 的转型,而非日本式全面衰退,整体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结构性调整期,远未达到日本化的程度。
瑞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