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凯丰配资
黄麻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北黄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黄安即今红安。
1927年11月13日,大别山区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攻打黄安县城,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正式成立了黄安民主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史称“黄麻起义”。是红色大别山三大起义之一。
武装起义
1927年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黄麻起义,但由于缺乏领导起义的经验,没有及时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加上国民党军第30军一部的进扰,不久,起义陷于停滞。
展开剩余85%1927年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黄麻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力量和很好的群众基础,遂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安、麻城地区加强起义的领导,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潘忠汝为总指挥、戴克敏为党代表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
11月3日,黄麻特委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骨干,群众武装予以配合,首先夺取黄安县城。13日,起义开始,总指挥部调集黄安农民自卫军全部,麻城农民自卫军2个排及七里坪、紫云等区农民义勇队千余人,组成攻城队伍。另将麻城农民自卫军1个排配置于黄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担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县红枪会进扰。晚10时,起义队伍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黄安城进发。14日凌晨,攻城队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夺占北门,旋即攻入城内,占领县政府、警察局,全歼县警备队,活捉县长等官吏及土豪劣绅10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90箱,控制了全城。
后获悉国民党军第30军1个团正向黄安开进,为避敌锋芒,攻城队伍当日撤回七里坪。进占黄安城的国民党军惧怕起义队伍再次进攻,乃于15日晚弃城退走。18日,黄安县民主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接着,中共黄麻特委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将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及赶来配合起义的黄陂县农民自卫军一部共300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第1、第2路军。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11月27日,黄安反动势力勾结国民党军第30军独立旅共有400余人,进犯黄安城。鄂东军一部在人民群众协助下,将独立旅击退。12月5日,国民党军以第12军教导师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袭黄安城。鄂东军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固守,因众寡悬殊,伤亡严重,被迫突围,潘忠汝在战斗中牺牲。12月下旬,当地中共组织和鄂东军部分领导人在黄安北部木城寨举行会议,决定留部分人员就地坚持斗争,集中72人,携带长短枪53支,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工农革命第七军
1928年1月,鄂东军在黄陂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3月上旬,为对付国民党军的围攻,第7军编为4个短枪队凯丰配资,采用“昼伏夜动,远袭近止,绕南进北,声东击西”的战术,分散游击于黄陂、孝感、黄冈、罗田、黄安、麻城等县。5月,第7军进入河南省光山县南部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吴光浩任红11军军长兼31师师长,全师约120人。到1929年5月,红31师发展到近400人。这是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力量。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公里的鄂豫边苏区。黄麻起义创建的红军和苏区,是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重要来源及组成部分。
历史意义
黄麻起义是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在大别山地区首次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农民武装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黄麻起义及其后的革命斗争,高扬了一面鲜艳的革命旗帜。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把我党“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举起,从此这一地区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连绵不断,直至全国解放。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红25军,坚持战斗在大别山区。1934年11月红25军长征后,重组的红28军和地方游击队、便衣队,仍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又是新四军第五师开展抗日游击的主要区域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要立足地。
产生的革命军队
黄麻起义及其后期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革命军队。在黄麻起义及其后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
1、第一支是红四方面军。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2、第二支是红25军。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红25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去。为坚持斗争,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1月30日在黄安檀树岗重新组建了红25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
3、第三支是红28军。第二次重新组建的红25军,于1934年7月16日,从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去寻找开辟新的根据地。红25军长征前,派一个班战士去找高敬亭。由于高敬亭在皖西率部打游击,行踪不定,始终没有找到。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高敬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组红28军,继续坚持武装斗争。1935年2月3日,农历大年三十。高敬亭在岳西县河图镇内的汪氏宗祠,将红218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合并,重组红28军,全军约1000人。下辖第82师和手枪团。高敬亭任军政委,罗成云任第82师师长,方永乐任师政委,余雄任手枪团团长。1938年2月,高敬亭重建的红28军,后在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产生的重要革命人物
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黄安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和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和61位将军。捐躯的革命群众10多万人,牺牲的有记载的烈士2.2万人,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著名的“烈士县”。
请看下篇:红色大别山三大起义之立夏节起义凯丰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瑞和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